400 110 1177
部分案例 最新动态 时事热点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政策法规 视频资讯 老将出马
站内搜索
当前位置:服务中心 > 信息资讯 >老有所为 >八旬老人的“农业报国梦”

八旬老人的“农业报国梦”

来源:    类别:老有所为    浏览量:...    更新日期:2015-12-11
导读:10月30日,在深圳短暂休整后,虚岁已经80岁的文显文告别老伴和儿女家人,再次踏上北上的列车,只身回到湖北黄陂县山区的实验田,继续实现他的“中国农业梦”。

    10月30日,在深圳短暂休整后,虚岁已经80岁的文显文告别老伴和儿女家人,再次踏上北上的列车,只身回到湖北黄陂县山区的实验田,继续实现他的“中国农业梦”。这个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高材生,50多年没离开过农业发明和创造,仅自己拥有的国家专利就有7项。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,却选择了孤身一人在农村亲身实践,而且思考整个中国的农业发展道路,不停地发表中国农业改革的文章,真正体现了一个传统质朴的知识分子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情怀。

   “活着的意义就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,只要能动就要工作。”这位倔强的老人在临行前对记者说。

   立志学农报效祖国

   抗日战争暴发后,文显文随父母由湖北逃难到四川成都,不久父亲因病去世,当时他4岁,弟弟2岁,妹妹才4个月大,作为小学教师的母亲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,含辛茹苦抚养着他们兄妹几个。学习优异是文显文报答母亲的最好礼物。1953年,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湖北黄冈中学。高考时,他出人意料地报考了农业。同年他以第一志愿、第一个学校、第一个专业考入北京农业大学(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)农学系,在校被评为校“优等生”。

   1957年毕业时,热血青年文显文志愿报名支援边疆,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。1968年文革中,他作为“白专道路”的批评对象,被下放回家。1970年,宜昌市筹建农机厂时,做了十多年农艺研究的文显文正式改换门庭,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新领域,他先后设计、试制和制造了干饲料粉碎机等十多种农业机械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文显文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。1978年作为宜昌市的代表参加了湖北省科技大会,并担负起筹建宜昌市农机研究所重任。从只有4000元开办经费起家,到后来成为改革模范,在农业机械领域取得了更多的成功。

   鼓励子女闯荡深圳

   1993年,60岁的文显文正式退休了,但他的思维依然活跃。“当时一家人在宜昌市都有稳定工作,可我感觉到了改革开放的深圳一定更有出路。于是,首先鼓励大女儿放弃市内一家国企工会的工作,到深圳自己去闯天下。”文显文说,随后二女儿也辞去了造船厂的工作去深圳,姐妹俩都放弃了铁饭碗去闯深圳,与二女儿为双胞胎的儿子,也随后来到深圳,整个一家人从宜昌迁移到深圳。

   “深圳几乎没有农业,城市化后也没有了农民,在深圳一开始我觉得无用武之地。”文显文说,而他的农业报国梦却没有因为退休而熄灭。于是,他决定回到湖北山区,继续他的农业试验。他认为,农艺和农机是农业的“一体两面”,而现在的很多人却只重一面,要让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更大价值。老人不顾家人劝说,最后独自一人到库区、山区、贫困地区。他说:“那里条件艰苦,交通不便,信息不灵。外面下雨,屋里摆满大小盆子和桶。没有节假日,没有上下班时间,甚至—连几个春节都没有回家同亲人团聚。”老人建立了“综合实验农场”,近年来已经出了很多发明成果。

   扎根农村不断创新

   2010年,在湖北的《仙桃日报》上,报道了文显文在秸秆上“种”蘑菇的新闻,从秸秆粉碎机、高温灭菌机,秸秆粉碎后,调配好进行灭菌,放进接种室接种,最后放进控温室长好菌丝,就可以出蘑菇了。而文显文的发明创造绝不止这些,以他发明的毛豆机为例,他说中国毛豆生产的面积约为150万~250万亩,面积并不算大,但生产情况复杂,尤其是在当前农业生产尚未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形势下,一种机型很难适应生产的需要。他的I型机的性能是在保证采收质量的前提下,体现了机械化的主要特点——生产效率的提高,一台机械相当于5~10个人工,每班8小时摘毛豆1.5万~2万株,摘净率能达到95%。

   文显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包括板栗机、花生机等发明也都已经成功。目前,他拥有共计7项专利,其中一项发明专利,六项实用新型专利。他告诉记者,这些新型的发明必须在田间地头进行不断实验和改进,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,所以他要用好农艺与农机的结合这个特长,多做贡献。现在他白天做实验,晚上还思考中国的农业、农村问题,在深圳老年科技期刊上已经发表了好几篇关于中国农业的思考,我们祝愿这个可爱的老人健康长寿,能够让他的农业梦早日实现。

分享到:
更多 ->
 
 
3.147.51.75